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药防风作用与功效与作用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防风作用与功效与作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防风的功效与作用?
中药祛风药里面有个很重要的药物:防风,从名字可以窥探一二,这个药有解表、祛风、祛湿、止痛等功效,一般用在外感风寒、头身疼痛、风湿关节酸痛、颈项强痛、皮肤瘙痒等症状。
治疗外感表证,防风以治疗风寒感冒为主,但风热感冒或者风寒夹有湿热邪气,也可应用防风治疗,此类的药方很多,比如荆防败毒散,九味羌活汤、防风通圣散;治疗风寒夹湿,关节酸痛的羌活胜湿汤,都有运用防风。
防风性质偏发散,走皮肤,经常搭配荆芥治疗一些皮肤疾病,比如消风散,这是使风湿邪气从皮肤发散而解的治疗思路,也是发汗法的延伸,治疗血虚生风导致的皮肤瘙痒,用当归饮子,里面也是用到此类的思路。
另外治疗风痰阻络,风寒邪气阻滞皮肤经络,防风经常搭配白附子、白僵蚕、蜈蚣、全蝎等药物,以治疗口眼歪斜、经络不通、肌肉跳动等病症,用防风驱邪发散的特性,也能治疗很多头身疼痛的病症,比如川芎茶调散。
借助防风升发升阳的特性,也有宣发郁火的作用,比如泻黄散用到防风,配合石膏、栀子等药物,能够治疗脾胃郁火的症状,也能够治疗很多皮肤疮疡的症状。
如果脾肺之气不足,出现畏寒风、汗出自汗、面色苍白等症状,用玉屏风散治疗,里面黄芪、白术以固表止汗为主,加入防风发散风邪而不留邪,相得益彰。
用风药发散之性,也有一定的疏肝理脾之功效,痛泻要方调理肝脾,很多调和脾胃之类的方子,运用防风就有此作用,升阳益胃汤等方子就有此意。
所以,防风这个药的应用广泛,诸多虚实寒热证,兼有风邪,皆可应用防风治疗,灵活搭配,能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。
防风顾名思义就是防止风邪进入人体,由此一味药可以看出古代大圣人们是先认识其功效,其后才有姓名。防风自古有风中润药之称,其性辛温但却不燥,不如麻黄发汗之熊烈,功能发散风寒,用于风寒表证。又能去湿止痛因此防风多用于风寒湿三气合并引起的关节疼痛。防风不仅能够祛除外感风邪同时对于内风亦有良好的效果。内风多见于小儿惊风,破伤风之类。如破伤风的专方玉真散就用防风祛除外风引动的内风。中医讲风药入肝,肝能胜脾,因此防风可用于脾湿过剩引起的腹泻,其中痛泻要方正是此意。
- 防风又名屏风,能把风屏蔽在外,所以可以治疗一切风所引起的疾病。性温,味辛;甘。解表祛风,胜湿,止痉。可以用于感冒头痛,风湿痹痛,风疹瘙痒,破伤风。
- 【现代药理研究】 1.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。2.有解热和镇痛作用。3.有抗菌、抗病毒作用。4.有抗炎、抗过敏作用。5.对免疫系统有增强作用。6.有抗凝血作用。
防风,别铜芸、百枝、屏风,来源于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。春、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。《本草汇言》:“防风,散风寒湿痹之药也。故主诸风周身不遂,骨节酸疼,四肢挛急,痿痹痫痉等证。”
防风味辛、甘,微温,归膀胱、肝、脾经。具有解表祛风,胜湿止痛,止痉功效,主要用于感冒头痛,风湿痹痛,风疹瘙痒,破伤风等症。
1.用于外感表证。有祛风解表之效。对外感表证,不论寒热虚实,均可配伍应用。常与进阶同用,如荆防败毒散。
2.用于风寒湿痹证。能祛经络及筋骨风湿而止痛,故为治痹症常用药。常配合羌活、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。
3.用于破伤风。有祛风止痉的作用,但多配合天南星、天麻、白附子等药同用。
4.此外,防风入肝脾,有疏肝理脾作用,故用于肝气乘脾,肝胃不和之腹痛泄泻,常配合白芍、白朮、陈皮等同用;本品炒炭能止血,用于肠风下血,妇女血崩等。
用法用量:煎服,5-10g。
用药注意:凡燥热,阴虚血亏,热病动风者慎用或忌用。
防风功效与作用?
防风功效与作用
防风具有祛风解表、祛风湿、止痛、止痉之功效。
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。味辛、甘,性微温。归肺、肝、脾经。
一、功效
1.祛风解表:本品甘缓微温不峻,故外感风寒、风湿、风热表证,均可配伍使用。可用于外感风寒表症,见头身疼痛,恶风寒;外感风湿症,见头痛如裹、身重肢痛;外感风热症,见发热恶风、咽痛口渴。
2.祛风湿、止痛:可用于风邪所致之风疹瘙痒;风寒湿痹、肢节疼痛及筋脉挛急等症。
3.止痉:可用于风毒内侵而致肌肉痉挛、四肢抽搐、项背挛急、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。
二、使用注意:
本药性偏温,阴血亏虚、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。
本内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朱盛审核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中药防风作用与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药防风作用与功效与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